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2019年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日期:2025-02-12     来源:www.maddnj.com    浏览:585    
文章简介:第四单元 1、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恬淡乍然寥廓 B.跌宕  山峦  间隙 C.癖好  笼罩  羞怯 D.隽永  忸怩  执拗 2.找出下列词汇中的四个错别字,然后按顺序改正在下面的表格内。 康慨激昂浓艳绮丽...

第四单元

1、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恬淡乍然寥廓

B.跌宕  山峦  间隙

C.癖好  笼罩  羞怯

D.隽永  忸怩  执拗

2.找出下列词汇中的四个错别字,然后按顺序改正在下面的表格内。

康慨激昂浓艳绮丽磕磕绊绊深沉冷俊

婉约清秀莫名奇妙淳厚质朴博识瑞智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汇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要全力支持张家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为“创森”工作献计献策,争做绿色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和策划者。

B.两千多年前,大家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的道路。

C.《人民的名义》扣住了年代的脉动,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出反腐倡廉、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

D.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标志着国内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要紧一步,但大家不可以高山仰止。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白鹭》的作者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形态特点,讴歌了那些由于容易见到而让人忘却的美。

B.茅盾的代表作“农村三部曲”指《春蚕》《秋收》《追求》。

C.《百合花》一文歌颂知道放军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D.《一个深夜的记忆》选自《醒来的时候》,是抗日战争期间诗人在延安创作的。诗中,诗人由月光产生的“错觉”联想到希望,象征着诗人在现实面前的觉醒,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

5.最近,一档旨在“用信件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学校拓展“信件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维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刚开始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现在,全网点击量超越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信件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信件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年代场景。看见这类文字,就好似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析,朗念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类离大家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借用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状况。

 

 

 

 

 

 

依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信件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叫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依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2、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成,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在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________________。妈妈嫁给爸爸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屋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看上去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期望。可能,妈妈嫁给爸爸的勇气,有几分便源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爸爸妈妈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日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________________。

④20年前,爸爸从山里找到一截很好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冲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爸爸也觉得,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需要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可以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和腰,因此,还要将扁担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非常吃力,爸爸却爱不释手。之后的很多年,爸爸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爸爸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爸爸并没舍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日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爸爸挑起扁担来愈加有默契,像与妈妈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愈加深厚。她也没辜负爸爸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如此的日子并没持续多少年。愈加多的人离开村庄,离开赖以存活的土地,扁担也日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屋,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爸爸坚信一根扁担可以挑出一个将来的信念,渐渐土崩瓦解。可能,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怎么样,爸爸最后选择了离开。

⑧过去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可能,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9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成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六十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__________甚至,在人烟愈加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可能它与现实追求早已相背而行,却叫人肃然起敬。

6.依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第③段应填。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7.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历程的主要变化过程。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提到“扁担”,多次用第三人称“她”,有什么表达成效?

 

 

 

 

9.联系上下文,简要剖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需要作文。

世间万物,彼此推荐,将生命千丝万缕地关联起来。高山流水,春华秋实,大家推荐自然的馈赠;诗书礼乐,衣食住行,大家推荐人类文明,至爱亲情。

推荐与成长一路相伴。推荐常识、见解、体验,激活思维,启迪了智慧;推荐美食、雅趣、乐事,升华情谊,斑斓了岁月。推荐是爱的给予式,令幸福加倍,痛楚减半,还原了生命原来的亮丽。

请依据我们的生活历程和切身体验,以“推荐,为成长添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需要: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解析详解

1.[分析] DA项,“廓”应读“kuò”;B项,“隙”应读“xì”;C项,“嗜”应读“shì”。

2.康—慷俊—峻奇—其瑞—睿

3.[分析] D本题考查成语运用。“高山仰止”比喻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的人物表示仰慕和崇敬。用来形容对“墨子号”的感受,不符合语境。

4.[分析] B“农村三部曲”指《春蚕》《秋收》《残冬》。

5.[分析] 本题考查对图片信息的提取和对信息的转化能力。察看材料二,关注节目受众的占比状况:18~23岁的占比33%,24~29岁的占比42%,30岁以上的占比25%。然后将占比换成概括性、总结性的说法,如“多数”“少数”“占比最高”等。

[答案] 示例:30岁以下的青年占75%。

[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及仿写能力。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有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块组成的句子。解答本题,仿照“信件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所使用的句式,从材料三中摘取体现信件用途的关键字,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封存着年代的场景传承着遥远的文化

[分析] 本题考查语文综合素养。第一要理解“阅读的力量”是指阅读有哪些用途及其带来的有益的影响。然后结合我们的阅读体验谈念书给自己精神层面带来的好的影响。语言要简洁,语句要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念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没钱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宽大的胸怀和坚强应付生活磨难的力量。

6.[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能力。第②段主要讲述扁担与“我”家的关系,B项表达的意思恰能统领第②段的内容;第③段独立成段,起引起下文有哪些用途,A项表述作者对扁担一生的关注,而下文即由此展开。

[答案] BA

7.[分析] 依据第④段中“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半点屈服”可概括出“笔直的扁担”;再依据第⑥段中“扁担也日渐地走向了落寞”可概括出“落寞的扁担”。

[答案] 笔直的扁担落寞的扁担

8.[分析] 扁担本是无情之物,应用“它”来代称,但这里用“她”,这是拟人手法,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答案]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扁担当成与自己家庭命休戚有关的一员,抒发了对扁担对既往岁月的无限怀念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爸爸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9.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10.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紧密相连。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